高交会记者服务广场揭秘“可穿戴设备智在何处新闻来源:高交会组委会 发布日期:2014-11-18
11月18日下午4点,第十六届高交会记者服务广场活动在会展中心314会议室举行,并以“可穿戴设备智在何处”为主题展开。 该活动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高级新闻顾问张荣刚担任主持人,邀请到深圳微纳研究院院长张国新先生、广州博冠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雷波先生、深圳优伴科技的周大洲先生、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的杨云先生和优微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李继锋先生做客现场,一一解答记者提问。(详细内容见记者服务广场现场实录) 附:记者服务广场现场实录 主持人(张荣刚): 各位记者朋友,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一年一度的高交会的记者服务广场,记者服务广场是高交会新闻中心为媒体、记者提供服务的另外一种形式,每年都会围绕一些新闻话题或者焦点人物跟记者一起互动,比如说从物联网、罗杰斯、北斗系统到隐形战衣。 今年高交会观察到一个新的现象,可穿戴设备、智能设备,比如手环、手表、泳镜等等都成为高交会展会上大家追捧的一些产品,而且我看今年这方面的报道特别多。问题就来了,可穿戴的智能设备它到底智在哪里,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跟我们生活健康有什么关系? 我们今天记者服务广场特邀这方面的专家和企业代表,跟记者朋友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可穿戴智能设备智在何处,我们一起打开这个问号。 我简要介绍一下出席今天的嘉宾: 深圳微纳研究院的院长张国新先生,他是专门研究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权威人士。 优伴可穿戴耳环、人体指标秤的周大洲先生; 广州博冠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穿戴智能温度计、可穿戴智能泳镜的雷波先生; 骨传导蓝牙立体声耳机的杨云先生; 智能手表、手环的生产企业者李继锋先生。 我把时间交给张院长,他从专家的角度给我们简要的介绍一下可穿戴设备的基本情况。 张国新:解释一下,其实我不算什么专家,穿戴是发展很快,我个人在华为工作多年,微纳研究院我们定位为新型科研机构,这两年我们在可穿戴关键技术上做了一些预研,我本人今天没有戴可穿戴的东西,我戴过一款手环,后来也戴过手表,前一段时间戴过华为的手环,总的感觉最后一个手环断了就没有戴,并不是说可穿戴没有产业前景,我觉得还是有前景的。大概说说可穿戴产业情况,可能各位很了解,我简单说一下,全球可穿戴发展很快,权威预测大致今年出货量超过4000万的设备数,未来可能达到50亿(到2018年的产值规模),可穿戴产业非常热。大家看到的手表、手环,包括耳机,眼镜,包括优伴的秤,这些健康概念的产品非常多,而且陆续出了袜子,帽子,甚至还有宠物身上戴的一些可穿戴设备,都在出现。整体看整个发展非常热,今天上午据说论坛也很热,7万人。我们整个可穿戴市场,全球中国深圳应该都是一个发展的热点,这里面有一些好的方向,会造成很大的产业链机会,我们深圳市政府把可穿戴智能设备作为一个重点的产业方向进行了规划,我们也做了一点调研工作。 第一,产品有一定的同质化,大家高交会上看到很多可穿戴,但是大家的差异比较小,怎么脱颖而出很困难。 第二,关键技术,低功耗的蓝牙,包括高灵敏度检测,血压、血糖都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困难,这些方面如果没有攻克的话,可穿戴产业发展会受到制约。最后也希望未来,我们一起呼吁我们政府、我们产业共同推动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谢谢大家。 主持人(张荣刚):感谢张院长的介绍,使我们对可穿戴行业有一定的了解,讲了现状,也讲了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记者朋友也看得比较多,肯定有更专业的话题,想跟企业代表交流沟通。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刚才的介绍各个企业不同的产品,大家自由提问,由我们企业代表向大家解答。 提问:我是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记者,刚才谈到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围绕智能穿戴设备有几个问题。差异化特别明显,这方面企业很多,关键技术,在座几位是中国可穿戴设备的佼佼者,从自身角度谈一谈这些企业怎样从差异化打造中国比较有国际竞争力的可穿戴产业链条? 杨云:我们是做耳机的,可穿戴设备里面耳机并不多,或者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要有数据的挖掘,包括心率,跑步的轨迹,GPS都要有。我们的耳机之所以在广义上面成为可穿戴设备,是因为可穿戴设备是需要全天佩戴在身上的设备,无论手环也好,手表也好,项链也好,我们耳机最大特点是长时间可以放在耳朵上,我们跟别的耳机做出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把耳机这个产品做成一个全天候佩戴的,这其实是我们对于差异化的这么一个注解。 周大洲:我们从去年开始做关于穿戴式产品介入,传统媒体介入这一块很奇怪,很多媒体问,我们有一个感受,我们硬件设备商同质性比较强,我们主要是优伴健康管理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管理平台做的事情是和更多的硬件软件内容服务商进行整个的合作。我们希望做一个算法,我们现在通过硬件软件的方式拿到所有的数据之后,我们不单纯在手机APP上面或者网站上面,更多我们是希望给到使用者和用户一个更好的指导和分析,我们希望下一步做出关于我们二代手环的研发,比如监测人体的血压,我们希望通过血压数据能够做出一个关于心血管方面的预测,这些数据的算法我们认为对可穿戴设备或者说可穿戴这个行业来说更重要,所以整个的优伴健康管理平台,我们现在在朝这个方面走。我们也是对所有的硬件,包括刚才了解到做耳机,泳镜,这些数据搜集都可能成为收集人体数据的核心,最后我们提供一个合理算法的分析,这是优伴的情况。 雷波:这位朋友提的问题是所有的产业,不光是做可穿戴产业,所有的产业,中国的产业都需要考虑的,是企业家应该考虑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非常有代表性,提得非常好。我们做的产品现在有两个,一是智能温度计,二是智能泳镜,游泳时候穿戴的泳镜。我们做这个产品差异化主要从人的痛点出发,父母都知道小孩子生病的时候,尤其发烧,白天上班,晚上照顾他,担心他发烧温度太高,晚上基本轮流,半个小时一个小时起来给他量体温,我们这个产品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交给手机,如果没有连上,直接这个设备有一个报警,可以测量实时的体温。我们现在所有的温度计都智能测一个时间的温度,针对这个痛点解决问题,改变我们的生活,让年轻的父母彻底从小孩子生病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晚上睡个好觉。38.5度以内,你可以不用太着急,大人也可以休息,温度太高可以处理一下。我们将来还会做更多的功能,比如精度会做得很高,小孩的父母用这个测你的周期,可以准确的在移动设备上面提醒你什么时候排卵或者即将排卵,甚至测到人的心率,即使体温不是太高,但是心率严重超标,我们也会告警,这个产品主要从这个方面,这是一个痛点的角度出发做这个产品。 另外游泳的时候,面向专业市场,他需要知道自己的速度,这个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做这样一个产品可以实时,你自己戴泳镜,加这个设备在上面,可以看到游泳实时的速度,比如心率都可以显示出来,就可以让运动员专业训练的时候,或者游泳的时候更积极发挥自己的体能。我们做这个穿戴重点可能还是从一个云平台的角度,更多的是把这些数据将来需要跟医疗资源,或者跟专业的资源做嫁接,比如生病的体温跟专业的医疗挂钩,这样可能产生让他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硬件产品,而是一个体系的产品,就是一个更人性化的产品。比如你的温度在多少,给你大量的建议,你应该怎么样的速度,温度不是太高的时候,你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么做,这个可能是我们做差异化比较重要的一点。云这个平台是很重要的,数据可以实时传到云上面去,而且可以分析,小孩子低烧可以上学,学校里面父母上班,就可以看到小孩子的体温,这样不用太担心。我们主要从这个角度做这个产品,谢谢。 李继锋:从智能手表和手环讲一下,这次展会我们厂家真还没有意识到市场如此火爆,为6天展期准备的产品手册和名片第一天就用完了,六位同事第一天展会完嗓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嘶哑,只好晚上回去到药店买金嗓子了,这足以说明穿戴设备确实开始火起来了。关于这个产品同质化问题,我想第一点,厂家在开发产品的时候,开发者有没有真正为最终的使用者从很多细节上面去考虑过,比方说智能手表,它有三点我觉得应该要每一个同行厂家都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三点缺一不可: 第一 可装饰性 智能手表不像手机,大部分时间手机在口袋里,手表在手腕上,美观非常重要,首先得从视觉上吸引佩戴者。 第二,舒适性,一个手机所有的功能集中在手腕上,现在可以实现,没有一点问题,但是这样一来会带来一个问题,为能集成更多的部件和更长的续航时间,你的设备的体积不可能做到很小,会相当大,也会很厚,这势必会产生一个袖口效应,冬天你穿小袖口衣服就会很不舒服;还有一个充电,如果手表一天一充或两天一充,也会不舒服啊。手表的屏幕也是一个因素,屏幕如果像手机一样屏幕总是关掉的,这就有点违背了传统手表概念,看时间还得去按一下键或摇一摇手腕,多不方便,舒适性也打了折扣。 第三,功能性,每一个厂家都需要有自己的创新,传感器是可穿戴设备的重点,每个厂家都会在传感器的物理设计和算法开发上花费大量的投资,如果只讲通用的解决方案,完全可以把手机技术全部移上来,做成一个手机手表,这样的架构就没有多少创新了。说到这里,那我们的产品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作为产品的设计者之一,我想腕带设备的三要素(可装饰性,舒适性,功能性)我们都有亮点,比如,全钢(或全钛)的手表金属设计,皮肤自动感应器,内置的生物,光电传感器就达8个之多,其中的双温度传感器精度0.25度,可以探测皮肤和环境温度,为更好的计算人体热流量消耗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四灯探测用于心率实时监测的PPG传感器也是我们的产品的一个特点,如果您不能接受手表的一天一充和屏幕常态关闭,那我们的产品对您就是比较好的选择,两周的续航时间,待机时间两个月,和屏幕永开启是必须的;现在可穿戴设备如果说总是依赖手机,只是一个手机的附属品,属于手机配件类了,我们产品有蓝牙和WIFI版可选,我们WIFI版同样是全钢结构,完全不依赖手机,可以直接上网,续航时间至少可以达到10天(WIFI功耗比蓝牙要高),WIFI版的优势在于:可以独立做到远程监测,比如您父母在另外一个城市,只要他能WIFI上网,您可以监测到他的身体一些参数实时数据(心率,温度,活动情况等),如果说老年人突然跌倒,只要他在WIFI环境就可以提交紧急事件到远端服务器自动报警,然后可以多种方式通知给他预存联系人。 为满足不同的消费人群需求,另外一款是小巧的手环产品,如此小体积,同样配置有我们心率感应器,我想这也是我们公司能被邀请过来和大家分享和交流的原因,尽管体积小,也八个传感器内置,与我的手表不同点在于屏幕,这个显示屏幕不同,用一个触摸按键来操作菜单,同样支持安卓和iphone手机来电,短信推送,2周以上的续航时间。 提问:你刚说的手表和手环现在卖多少钱? 李继锋:我们公司是外资企业,公司文化不同,所以手表和手环产品市场定位也不同,市面上也有80块钱的手环,可我们的产品光成本就是80元的好几倍了,如果说你一定要做出一个来,我可以做出50块钱的手环,但功能单一,没有多少亮点,我们不会出这样定位的产品。其实产品每加一个功能并不等于开发时间就只增加一倍,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都是我们公司完成,比如这个皮肤感应器,现在它是关掉的,我皮肤接触以后,它又是亮的,要达到这个功能,原理很简单,但这个功能我们开发了很久时间考虑防水问题;游泳能不能监测?因为我们采用的这种心率感应系统是采用光信号,它的好处就是在你游泳的时候也可以佩戴,而且水下可以同样的拿到你的心率和运动数据(注:现场演示)。 提问:这种情况下,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才能运用到,现在有一些高端的可穿戴,我想知道在未来爆发当中,怎么降低成本满足大众的需要。根据一些权威数据表示,未来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上亿台,怎么通过降低成本,现在可穿戴设备比较少用。 李继锋:这是很烧钱的行业,比方说苹果采用SiP技术,把一个系统封装到一个芯片上面,降低它的空间,我们公司目前规模小,做不到,因为光开这个芯片就是几千万的投入。但我们有我们的强项,很多在手机上的功能技术,它能不能充分的发挥到手表上来,现在有一个瓶颈在电池,电池没有革命性的进步,手机上好的方案也很难在手表上完美实现,如果电池容量提高5倍,只要苹果apple watch出来,我们全部没饭吃了,但我想,至少这几年我们还是有饭吃,我们不需要一天一充,或者两天一充,对于这部分消费人群来说。比如全球1%的人必须要求“我买一个手表必须随时可以看到屏幕,屏幕不能关,你的续航时间至少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我才能接受“,假如这个人群1%,其中的0.1%是我们的用户,我们企业就成功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们的特点就是低功耗,并从每一个细小的细节为用户考虑。比方说现在有一款国外品牌圆形的表,我不是说它不好,它也有心率感应,它有采用全钢的表带,但不能随时调整表带尺寸,在测量心率的时候就麻烦了,采用光传感器测心率的时候,必须贴皮肤,假如把表带做到合适的长度,这时候带上很舒适,过一段时间就不舒服了,每个人手腕大小每天不同时间和温度影响会有变化的,这说明表带的选择欠为用户仔细的考虑。 雷波:我补充一下,我不是太同意这样的一个问题或者说这样一个说法。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做可穿戴的产品,为什么突然这么火,是因为它改变了我们生活,解决了很多痛点,不要从成本的方向去衡量这个东西会不会发展,或者说将来会不会到来。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有没有解决我的问题,这个产品有没有足够人性化,比如手表带装饰性,你的舒适,你的装饰性,做得好不好,这个非常重要,而不是追求极致的成本。我想要做成本的话,国家也在讲转型,这个不应该是新兴产业上面,我们媒体和企业应该要去宣扬的东西,苹果它的用户体验非常好,所以它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得到了大家的爱护。也有很多人做产品,像深圳的华侨城也做类似的产品,苹果出一个,他复制一个,东西很烂,成本是很低,但是三五年以后他还在吗?这个问题更多在于这个产品上面有没有认真的解决人的痛点,有没有把这个产品做出超乎你的想像,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张国新:问到成本的问题,解决问题最重要,国家在半导体有一个很大的政策,政府颁布了1200亿半导体专项扶持资金,未来有一些传略性部署要做。做可穿戴产品有几个要点要做,体验好、解决问题这是首先最重要的。 第二,用户可接受,现在的可穿戴产品非常多,我甚至看到一些情趣用品,用户能接受哪些,我觉得它有一个范围。好一些做得比较简易的,我不明白这么简单的产品为什么卖得这么好,用户能接受,这是很重要的概念。另外一个成本的概念,整个社会随着创新的文化整个在改变,慢慢有一点会有氛围在里面,尤其深圳这个地方,大家接受创新的东西,体验好的东西,这一点跟以前不一样。比如老一辈的人可能一个比较贵的苹果6,他不会接受。美国很多创新产品能够长期生存下去,美国市场很容易拿到投资,拿到第一笔定单,很大原因是消费的文化决定了。说到成本问题,还是要突破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没解决,成本降不下来。做可穿戴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高大上的做法,比如三星做的手表,三星花上千万的美金跟欧洲一个公司合作,所有的关键器件是欧洲公司做的,我们现在中国做的最先进的工艺是海丝的4720芯片,这样的工艺支撑着它做。5000美金花下去,不知道现在在座的哪个可穿戴可以花这么多,这是一种高大上的做法。这个做法一定导致它的成本的竞争力。 另外一个做法在网上,最草根做法,现在大家对眼镜很关注,我看到一个创意,可能网上也很多,价格100块钱。如果3D眼镜,其实不需要任何东西,手机插到眼镜插槽里面,这个插槽直接戴着眼镜就可以了,做一个简单的软件,把3D的视频分成两个眼光观看,这就是谷歌眼镜,它只是一个架构,然后配了一个简单的软件,这个大概卖100块钱,最草根的做法。未来的成本,我觉得我们中国人还是很有特色的,但是我们要想办法掌握真正的关键技术,这是我最后想说的。 提问: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我的问题本来三个,考虑到其他同行也有问题,浓缩成一个。国内有很多可穿戴设备这样的厂家,行业内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何看待这样一个问题? 张国新:我们正在做局域网的标准,其实有点像物联网,但是其他的一些,跟蓝牙、WIFI、低功耗,电源管理,包括无线充电,每个细分领域都是有国际标准,未来我觉得非常好,我们在给深圳市产业报告的建议里面也把标准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我觉得这一块是现在最需要要加强的。我们中国产业如果想健康有序的发展,我觉得标准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深圳电台:刚刚提到健康大管家的概念,穿戴式的企业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怎么看待这个做法?第二个问题,请问一下优伴,我们提出一个健康大管家的方式之后,硬件方面、感观度方面下一步有什么样的规划? 张国新:互联网的运营是核心的概念,怎么做到运营体验好,现在都是说大数据,都是想获取大量的数据,数据之后的分析和智能化很困难,可能获取数据很容易,但是做到用户有用的数据分析,甚至有价值的行为引导,或者健康的干预,我觉得做得不是很到位。不是企业技术的问题,可能产业政策也有一些缺失的地方。 周大洲:我把目前的情况说一下,我们现在做的一个“三元三放”的平台,首先对于硬件的开放,接受所有的相关人体数据收取,采集这种硬件,把硬件数据拿上。 第二,做软件开放,也就是我们抛开所有的硬件采集人体数据以外,通过软件本身收集数据,这个数据对我们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另外针对商业服务的这么一个内容开放,这个开放就是我们要做的一个健康管理平台的O2O的一个线条,我们在所有的用户拿到这些健康的数据之后,我们现在是跟华为的健康云做一个合作,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数据在健康云上面进行运作,这一部分的数据我们加强我们的算法。我们也知道去年开始,大家接触到穿戴式产品可能更多是耐克的这些,但是这些硬件的一些数据,他们很多算法是欧美人群的算法支撑他们展现的方式,中国市场来说,亚洲人整个身体功能性能跟欧美人群不一样,我们现在在做的就是拿到了中国人数据之后,我们怎么样找到一个最符合中国人的健康预测和健康分析的最后的算法。我们下一步优伴平台主要的核心在算法上面进行深入的一个研究和开发。 至于硬件上面,刚才也听了大家说到硬件的形势和形态,对于血压这部分收集也是我们需要做的,我们这次也把第二代手环的图片在现场展示,但是没有拿过来。原因就是我们现在做最后的组装,这个手环会成为一个不需要进行充气、加压的方式,单独动脉的方式检测到你的血压,我们希望拿到人体血压心率数据,更多做关于亚洲人甚至中国人的健康预测,这个可能是我们对于整个穿戴式产品在优伴平台上,希望做得跟其他品牌不一样的东西。包括我们这个秤,大部分市面上是方形,我们是圆的,圆形工艺就复杂一些,另外在算法方面也比市面上大概是16到18的算法,我们这个秤最终达到33的算法,我们能够通过这些算法,通过这些搜集到的数据能够提供给使用者更多的健康方面的一些指导。 提问:我是南方都市报记者,张院长刚才回答的那个问题,我追问一下,现在受产业政策缺乏的困扰,您能不能细致讲一下。博冠,我有跟你客户经理聊过,你们还没拿到医疗器械的许可,这个方面你们感觉官方有没有一些设卡? 张国新:谈不上缺乏,应该是产业发展太快,需要政策的跟进。健康大管家这个概念,健康这个产业跟医疗机构的政策、管理模式,产业链关系非常密切,最简单的模式就是我们现在做的前端管理,优伴是广电集团的下属企业,到底有没有可能跟社保挂钩,像医保,因为这些如果不能解决会比较难发展。我们医院现在也在研究一些改革计算的范畴,其中有一块在研究助听器芯片,这个领域已经变成了传统的医疗产业设备,我们今天消费电子产业链现在很难进入,因为它做到了很多政策,它需要验配,需要医疗器械的进入,需要认证,发展到今天门槛已经不是那么高了,但是现在一个老人配一个合适的助听器要4000块钱,这里面可能是一个产业发展比较快,需要政策的跟进,这些政策的跟进是跨行业和跨部门的,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对一些产业发展来讲,也确实需要跟进这样的东西。 雷波:我们的温度计产品跟刚才提到的标准的问题,其实温度计产品用在人体就叫体温计,体温计国家有标准,我们已经启动了做这样认定的工作,会拿到这样产品的注册号,对企业的资质也需要做医疗器械的认定,我们现在已经在做。产品正式售卖的时候,我们肯定把所有的证拿到才可以正式售卖。如果用在其他的地方,比如说我用这个测水的温度,就不需要受这些制约,我们的情况大概是这样。 现在拿证难度比以前更难一些,我们详细调查过,政府现在管理是越来越严格,细致。以前可能拿到注册证书相对比较容易,现在非常严。当然以前可能说政策收费,现在没有,但是管理反而更严格,我觉得对行业发展是好事。我讲一下我们两个产品的另外一个是望远镜,我们是国内行业第一。 提问:我刚刚从可穿戴发展论坛过来,在咱们论坛上有一个同业说到,各家做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我们看到现场有做眼镜、耳机、秤、手表的,整个可穿戴市场当中比较分散,能否为我们做一个解答,未来当中如何规范的做整个可穿戴设备生态圈,以及做到资源整合,以及信息互通两个相互融合的最大效应? 张国新:我感觉其实这个时代的变化,我们做半导体认证more moore、more than moore是比较困难的,more than moore做起来更有挑战。比较通俗来说,我们从过去通信出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现在走到了智能化的时代,所以才有更多穿戴设备,我们研究院核心的方向就是研究感知技术,穿戴设备就是感知数据的基础,优伴他们把感知跟云做在一起,我觉得这可能是最主要的方向。我感觉在这个方向里面,整个解决方案应该是围绕感知计算里面,IBM一年前就发布了重大战略,感知计算是他们的一个重要战略。我经常在深圳市各场合呼吁大家重视感知计算,大家理解的不一样,合作伙伴理解可能是底层设备,传感器都属于这一块;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只有大数据、数据挖掘、数据计算才算感知计算,我觉得感知计算应该包含了传感、芯片、可穿戴设备,以及上面云数据,包括云计算,包括数据挖掘这种智能的识别,这个范畴的东西我觉得需要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是它确实标志着我们走向了智能化的时代。人文的时代,我觉得需要这样一个智能化的装备来支撑。我看到一个微信,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我觉得智能化的时代来了,它的标志就是可穿戴设备大量的普及。这次展览还有一个机器人,我觉得它都是标志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智能化的时代刚刚开始。 提问:问一下张院长,介绍一下深圳可穿戴产业的情况,我之前问过一些企业的从业人员,感觉到不是特别的深入。 张国新:这个问题很难,我拿了一份市科创委委托企业的产业报告,我们大概粗略调研了20家企业,整个深圳情况看,产业链布局还是很全的,这是我们非常好的地方。未来的情况看,尽管我们有这么多关注可穿戴产业的企业,但是我们关键技术还是有点不足。我今年去台湾看了很多,我们在可穿戴技术支撑实际上是有差距的,刚才我们交流也在问,蓝牙的功耗做到多少,他说下一步做到几个毫瓦,但是实际上几个毫瓦现在就需要,不是未来才需要,现在如果没有几个毫瓦的蓝牙设备,蓝牙用一个月是很困难的事情。这里面我觉得关键技术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一个可穿戴设备跟智能化时代的结合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单点的智能化其实不是智能化,只有一个全方位的,主网的智能化,局域网这样的概念才有可能成为智能化真正成功的时候。 南方都市报:现在所有的都集中在医疗上,其实产业的多样性没有发挥出来,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国新: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我觉得在中国做医疗产业很难,医疗分二级、三级各种认证,认证一个真正的三级医疗设备,我估计一个新企业没有两到三年根本搞不下来,这个不光说政策不对,医疗设备人命关天,有一些严格的管理是必要的。但是可穿戴将来智能化的时代涉及的范围很多,我看到一些小的创新也很有意义,比如我最近看到一个蛇口的公司做的人体检测女性皮肤干湿度,很简单就卖100块钱,挺好的。我看到一些企业帮你检测睡眠质量,还有一些做类似于便民服务,用可穿戴设备做的,我觉得绝对不仅仅是医疗健康,医疗健康和可穿戴聚焦的点最热,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这只是一个点,未来可穿戴随着智能化时代应该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它一定要解决很多关键技术。 杨云:我们现在最后解决的是一个长时间佩戴的问题,耳机作为可穿戴最大的优势除了可穿戴之外,其实头戴式产品会比较多一些,它在采集数据更有优势一些,这也是我们下一代产品需要考虑的,我们除了往这方面靠之外,也会借助新的平台,跟一些成熟的平台合作,包括优伴这样的平台。 主持人(张荣刚):时间关系,提问到此结束,大家如果对相关的企业和产品,乃至发展趋势有深度的采访需求,可以跟台上的嘉宾继续咨询或者事后联系,感谢大家的光临。
|